正文内容 评论(0

孩子都已经自残了:为什么还有家长觉得是在“装”
2024-10-24 17:32:56  出处:科普中国  作者:钱红 编辑:落木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心理门诊,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前来……

父母坚定地说:“医生,孩子在家划伤自己的手,还说不想活了,我看他就是不想上学,想玩手机。其实,这孩子就是懒,总玩手机给闹的,只要我们把手机还给孩子,他的情绪就好了。”

问诊期间,孩子有时低头沉默不语,有时默默哭泣,情急之下会大声对抗:“我玩手机也不开心,我就是不想上学,觉得活着没意思!”

孩子是在威胁家长吗?

当孩子发生自残,并且说出“不想活了”这类话,并不是单纯地威胁家长或寻求关注,而是一种求助信号,他们可能正在经历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压力。

每宗自杀事件都是令人沉痛的悲剧,尤其当死者还是个孩子时,感到心痛和悲伤的不仅仅是死者的亲朋好友,社会大众亦然。因此,预防孩子自杀不仅对家庭极为重要,也是社会必须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

认识自杀:为什么会有自杀念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 70 万人因自杀身亡(每 40 秒就有 1 人自杀)。2016 年,全球自杀死亡人数达到 81.7 万,自杀是 15~29 岁人群中的第四大死因;中国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NSSI)检出率高达 25%,女生略高于男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中国,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 4.0% 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无论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想要自杀的人的感觉和想法往往是类似的。

感觉:悲伤、难过、孤独无助,没有希望、没有价值。

想法:“我希望能死掉”“我无法做任何事”“我再也无法忍受”“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负担”“没有我的话,其他人会过得更快乐”……

关于自杀的误区与真相

误区1. 谈及自杀的孩子只是在威胁或想引起注意

真相:孩子谈及自杀可能是在释放求助信号,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误区2. 谈论自杀会引发自杀行为

真相:正确的对话可以帮助有自杀倾向者减轻焦虑,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

误区3. 自杀只发生在特定群体,儿童不会自杀

真相: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有自杀风险,尤其是在面对压力时。

误区4. 自杀通常是突发的,没有先兆

真相:自杀前,自杀者通常会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误区5:自杀是个人选择,无法预防

真相:通过多种措施,如限制自杀手段的可及性、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培养青少年的生活技能,以及对有自杀风险的人进行早期识别和管理等,可以有效预防自杀。

如何识别孩子有自杀先兆?

情绪变化变得焦虑、抑郁、绝望

行为变化成绩下滑、兴趣丧失、社交退缩

言语暗示谈论“死亡或自杀”话题

危险行为:出现自残或冒险行为

赠送物品:无缘无故地送他人礼物

生活事件:经历家庭变故或来自学校的压力变大

如何正确回应孩子的上述行为

认真对待:当孩子表明他们在经历情绪困扰时,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

开放沟通:为孩子创建一个开放、非评判性的沟通环境

表达关心:让孩子知道家人和朋友在乎他们,愿意支持他们

避免责备:避免批评或责怪孩子,以免加剧他们的负面情绪

安全措施:移除家中的危险物品,降低孩子的自伤风险

寻求帮助: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关爱、理解的成长环境。孩子们的成长之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与希望,是每一个大人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内心的阳光和养分。

孩子都已经自残了:为什么还有家长觉得是在“装”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icide prevention.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en/

[2]Collaborators GSH, Kumar M, Lorkowski 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uicide mortality 1990 to 2016: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BMJ (online), 2019, 364 (194). DOI:https://doi.org/10.1136/bmj.l94.

[3]陶梦阳,冯龙飞,郭飞,等.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影响因素meta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3,40(10):1627-1634.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3.10.005.

[4]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钱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续云岗  段  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监制丨中华医学会

审核丨郝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

责编丨董娜娜

审校丨徐来 林林

责任编辑:落木

文章内容举报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