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总结:全新一代是否值得升级?】
谁知道,PC市场已经过了高潮期,无论厂商还是用户都不再疯狂追求最新、最快,加之技术难度的日益增大,厂商们似乎也越来越趋于保守,一代又一代的所谓升级经常很难吊起人们的胃口。
尤其是在CPU处理器上,整个消费级市场本来就只有Intel、AMD这么两家,偏偏后者不争气,高端市场上已经好几年拿不出任何强有力的产品,FX系列甚至都有点自暴自弃,懒得更新了,只剩下个APU在中低端市场上晃悠。
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这种条件下的Intel虽然还在坚持不懈地升级着,但明显感觉动力不足,结果我们看到的就是CPU性能每一代都只有个位数的提升,有时候还是靠频率拉上去的。整体规格也是多年如一日,比如i7就死死扣在了四核心八线程8MB三级缓存上,超线程、睿频加速之类的技术始终原地踏步走,也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新突破。
同时,越来越难的制造工艺也困扰着Intel。14nm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导致第一代平台Broadwell延期大半年,最后只在移动笔记本平台上做文章,桌面上去年就只有个简单提升频率的Haswell Refresh,让人看着干着急。
10nm同样不顺利,相关平台预计可能要到2017年才会推出,于是2016年就只能再增加第三个14nm平台,彻底打破了Tick-Tock升级战略。
这种情况下,Skylake的诞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它采用了已经成熟的14nm工艺,第一次在主流领域支持DDR4内存,配套的Z170芯片组有着全方位的改进和提升,还完全开放了CPU/核显/内存的超频。
理论上讲这一代的CPU/GPU架构都应该有着较大幅度的革新,但具体细节暂时未公开,要到月底的IDF 2015峰会之后才会放出来,到时候再看看是不是真的诚意十足。
比较遗憾的是,Skylake的默认规格还是有些保守,这么几年了CPU频率始终停滞不前,i7-6700K才默认到4GHz,加速才不过4.2GHz,导致实际性能比前两代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提升。第九代核芯显卡的GT2 HD 530配置了24个执行单元,虽然玩玩主流游戏问题不大,但和之前两代对比也没有实现飞跃。
超频虽然终于彻底开放了,实际体验表明也确实比前两代好得多,但这毕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处理器的体质、主板和BIOS的支持、散热器的质量、内存的配合、参数的精细设置,所以如果想得到好的成果还是需要慢慢琢磨的。
对于普通用户,我们的推荐是:1、直接将倍频拉到45x、46x左右,再适当加压,就能有明显的提升了。2、主板BIOS支持的话,配合睿频单独超一两个核心,在大多数应用中都能获得不错的改善。
另外,14nm工艺确实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功耗、温度控制都是相当理想的,这也非常符合当今节能减排的社会趋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新平台最大的意义。
Core i5-6600K已经在国内正式开卖,要价1649元。Core i7-6700K则只能在淘宝上淘,散片2100-2200元左右,盒装版2400-2600元左右。对于刚上市的新品来说,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Z170主板也正在全面发售,型号多样,普通的已经不足千元,高端的可达五千,不过大部分还是在1000-1500元这个价位内,选择余地很大。
DDR4内存经过这大半年的锤炼,价格已经越来越平民化。一套品牌的DDR4-2133 4GB×2套装现在只需要600元左右即可拿下,8GB×2的最低也在千元上下。
如此算下来,配置一套新的Skylake平台最低只需要3000元出头,要有点档次的话则得5000元左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情况来考虑。
当然了,目前发布的还只是新平台的高端版,更加主流化的标准版和节能版i7/i5/i3/奔腾将在下半年陆续推出,H170、H110、B150更加平民化的主板也会接踵而至。如果你不需要太高端的,预算也不是很多,不妨等到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