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七、总结:既轻薄还能拍得远!这样的影像旗舰越多越好
旗舰机间的影像之争,确实让手机在长焦部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小小的机身内部如何塞入更精密的长焦镜头?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推进着业界的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更高的硬件素质为它们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后期处理也有了更多施展的余地。
其实本文探究的问题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追求长焦摄影的时代,在各种影像旗舰的后摄模组堆料到厚重超标的大环境下,像华为P50 Pro这类轻薄的“小清新”路线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至少从我们的对比来看,华为P50 Pro那只3.3倍的6400万长焦镜头,结合多摄合成和算法优化,在5倍和10倍下表现都十分优异,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想。
按照传统思路,手机想要拍得更远,同时画质更好,那么更好的长焦后摄模组就必不可少,“硬件堆料”是提高后摄质量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
好的后摄模组必然体积庞大,需要更大空间才能容下,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如今那些宣传百倍变焦的旗舰机个个都有了“小背包”,手感的损失在所难免。
高倍率长焦+大底,硬件的优势决定了下限,在10倍变焦下它们有着实打实的解析力优势,只要能将硬件优势“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就已经相当能打,再搭配优秀的算法表现还会更进一步。
像小米11 Ultra、三星S21 Ultra等众多影像旗舰也都是典型的代表,用一块规格极高的长焦模组完成了对于手机长焦极限的探索。
相较于探索极限,首发于三星S20+,于华为P50 Pro进一步深化的的低倍率+高像素组合,则更强调均衡,保证机身设计轻薄的同时,利用高像素也能获得更多的数码变焦空间,再加上算法补强,在10倍焦距内的表现丝毫不落下风,有时由于算法的优势,画面整体的观感还会更好。
当然,它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高倍率下需要更多地借助算法补充细节,所以拍摄文字等信息时,很容易出现文字被算法扭曲的结果。这是天然硬件缺陷导致的原始信息缺失,算法只能优化纹理,但不可能还原没有捕捉到的文字信息,因此它虽然能拍的很好看,但是信息的缺失也无法挽回。
整体而言,在10倍变焦的范畴内,如果说“大倍率+大底”的得分为100分,那么“低倍率+高像素”在算法的优化下也能达到90分的效果。另外,由于初始倍率更低,因此它也不会出现传统方案在中间焦段画质劣化的情况。结合多摄合成和算法,长焦镜头在中间焦段的画质将始终稳定,灵活适配不同距离的拍照需求。但是它也会有极限距离下信息缺失,成像不佳的问题,毕竟硬件差距就摆在这里。
对于用户来说,没有绝对的好坏,你需要极致的变焦体验,就可以接受机身尤其后摄模组的庞大;而若你更看重机身手感,这种兼顾轻薄机身和较高倍率拍照的方案在极限长焦的劣化自然也不成问题。
但就目前来看,厂商们热衷于推出各种定位Ultra的极限长焦机皇,但是这些配置均衡,轻薄、又拍得远的影像旗舰却又寥寥无几。硬件堆料做加法可谓简单,可一旦要做起减法,同时还要保证体验,就难上加难。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新机推出,让对于长焦有追求的用户们不必在厚重的“影像机皇”和“凑数长焦”间苦苦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