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9月13日消息,近日业内传出消息称,联想集团旗下芯片设计公司鼎道智芯研发的5nm芯片已回片,并成功点亮,接下来将会进行相关功能性测试。预计今年年底有望导入量产。
有知情人士透露:“联想的这颗芯片是专门针对平板电脑应用而设计的。”
不过,对此传闻,联想集团官方并未回应。
5nm工艺Arm架构,面向平板电脑?
早在2021年8月,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首度公开表示:“不排除自研芯片的可能,也不排除合作的可能。”
根据工商资料显示,鼎道智芯为联想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26日,注册资本为3亿元,经营范围含从事电子科技、计算机科技、半导体科技领域内的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技术进出口等。
此前芯智讯在报道联想成立芯片研发公司鼎道智芯的消息时,就曾表示,联想将会自研平板电脑和PC处理器。
鉴于x86架构的封闭性,联想如果研发平板电脑和PC处理器,应该是会选择开放授权且生态丰富的Arm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鼎道智芯法定代表人贾朝晖也是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IDG消费业务&领先创新中心总经理,他曾带领团队推出全球首款5G电脑Yoga 5G,以及全球首款折叠屏电脑ThinkPad X1。
另外,鼎道智芯的总经理史公正则曾在联芯、华为和OPPO等公司工作。鼎道智芯的SoC负责人原巍也同样有联芯工作经历。
但是,对于成立至今才不到8个月的鼎道智芯来说,仅仅在这几个月内就设计完成一款5nm芯片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通常从设计一款先进制程芯片到成功流片,往往至少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意味着联想早就在鼎道智芯成立之前两年左右,就已经在内部进行了研发。
有知情人士也表示,联想的这个芯片团队规模已经超过三百人,并研已经发了2年之久。
另外,即使联想选择的是基于Arm架构已有的IP核进行设计,但一上来就选择5nm制程,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同时也带来成本的极大提高。
根据IBS首席执行官Handel Jones介绍,目前“成功研发一款28nm芯片的平均成本为4000万美元,相比之下,7nm芯片的成本为2.17亿美元,5nm芯片的成本为4.16亿美元,3nm芯片的成本将高达5.9亿美元。”
显然,随着工艺制程节点的提升,研发一款芯片如果失败,其损失将会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如果联想5nm芯片流片成功的消息属实的话,则意味着联想在这款芯片的研发上可能已经投入了数亿美元。但是,如果这款5nm芯片只是一款针对平板电脑的处理器,那么这显然是一个赔本买卖。
根据IDC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全球平板电脑市场,联想出货虽然排名第三,但是总体的出货量也只有1770万台。
而对于联想来说,不可能旗下所有的平板电脑产品都采用自研的5nm处理器的,只有高端产品才有可能会采用,而这个出货量恐怕一年只有小几百万。这对于一款5nm芯片来说,恐怕连成本都难以收回。
相比之下,联想在PC市场则有着更强的市场影响力。
IDC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PC总出货量达到3.488亿,其中联想集团出货量达到了8193万台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3.5%。但是,与惠普(21.2%)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对于已经非常成熟的x86 PC市场来说,联想要想进一步提升市占率,拉开与惠普之间的差距,就必须要有新的“杀手锏”。
虽然之前几年,Arm和高通一直在力推Arm PC并没有获得市场上的成功,但是随着近两年苹果基于Arm架构的M系列芯片的Mac产品线的大获成功,也再度给Arm PC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此背景之下,联想自研面向PC产品的Arm处理器也就成为了一项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毕竟联想自身在PC市场有着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强大的出货能力,PC市场容量和价值量也足够大,足以支撑自研芯片发展。
另外一方面,联想此前已有推出过一系列的Arm PC产品,积累了相应产品研发经验和市场反馈。比如之前的YOGA 5G系列就采用了基于Arm架构的高通骁龙8cx处理器。今年,联想还推出了首款基于Arm架构的高通骁龙 8cx Gen3 处理器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ThinkPad X13s Gen1。
因此,笔者认为,联想自研芯片的目标主要还是PC市场。而首款自研芯片如果选择采用5nm工艺,那么应该也不会是一款只面向平板电脑市场的芯片,应该也会有针对PC的版本。当然,先在平板电脑产品上进行试水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
Arm和RISC-V双管齐下?
除了研发Arm架构处理器之外,联想还在目前国内火热的RISC-V架构芯片研发上也有布局。
早在2021年9月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推出了一款基于多核混合架构,支持传感器融合,结合了多层神经网络算法的“LA2智能嵌入式控制器”。
据了解,该控制当中就采用了RISC-V CPU内核,此外还包括了GPU、NN 神经网络核心、MCU、DSP 等结构。当然,这是否是联想自研的,目前尚不清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联想集团投资了RISC-V IP开发商——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思芯科”),持股0.4504%。
而在此之前,联想集团旗下深圳联想天使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就已经投资了睿思芯科,持股比例为2.8757%。
资料显示,睿思芯科于2018年创立于深圳,主要研发基于RISC-V指令集的高端处理器和DSP/AI芯片,可应用于高端音视频、机器视觉、汽车等场景中。
2022年6月,RISC-V公司“睿思芯科”宣布,推出其高性能RISC-V向量处理器,首个落地场景为DSP。
其发布的新一代RiVAI V系列DSP IP,首次将向量处理器引入专业音频DSP领域,瞄准高品质音视频需求,是全球首个面向专业音频市场的高性能RISC-V处理器产品。
联想的半导体产业链投资布局
除了亲自下场研发芯片之外,正如上面所提到到,联想还在通过投资来围绕半导体产业链来进行布局。
资料显示,联想集团旗下的两达投资公司——联想创投、联想之星已经累计投资了数十家半导体产业链公司。
比如,联想创投投资的芯片公司就包括了比亚迪半导体、昂瑞微电子、寒武纪、思特威、飞腾、锐思智芯、京微齐力、中科物栖、驭光科技、后摩智能、华兴集成电路、沐曦集成电路、中科海光、中科鉴芯、伴芯、此芯科技、黑芝麻智能、睿思芯科、摩尔线程、芯科集成、新声半导体等。
联想之星则投资了思必驰、爱芯元智、超摩科技、灵明光子、驭光科技、搏升光电、思澈科技等半导体相关厂商。
此外,联想集团大股东——联想控股旗下的君联资本也投资了很多的芯片公司,包括展讯通信、谱瑞科技、富瀚微、奕斯伟、艾派克微电子、昆仑芯、地平线等。
联想“造芯”背后的往事
上个世纪80年代,联想成立之后,在中科院倪光南院士的带领下,联想式汉卡研发成功并实现了产品化,成为了联想公司创业阶段的主要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了成功。
1989年初,在倪光南带领的研发团队的努力下,联想公司又先后推出了4款新产品,其中就包括之后影响深远的联想主板和联想Q286微机,并迅速在市场上拿到了大批订单。
在联想主板和联想Q286微机等一系列自研产品在市场获得成功之后,倪光南愈发坚定了走自主研发之路。
1992年,联想在总工倪光南的牵头下也开始进军交换机市场,研发自己的交换机产品。1994年,联想自主研发的首款交换机LEX大获成功(可以支持5000个用户),并且在市场上确定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但是随后,联想交换机业务部门遭遇了资金问题,在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柳传志放弃了对于交换机业务的支持,将更多精力转向了PC市场,最终导致该业务的死亡。
而与此同时,华为的可容纳10000用户的C&C08万门机项目则得到了任正非的全力支持,产品上市后,横扫中国电信市场,为华为日后在电信市场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样还是在1994年,柳传志还扼杀了另一个“自主研发”项目。
1994年,倪光南在联想领导层参与下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芯片设计中心(“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的意向,准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
倪光南对这项被称为“中国芯”的工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却被柳传志当场泼冷水:“有高科技产品,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只有卖出去,才有钱。”最后此项目在即将开张之前夭折。
至此,倪光南主导的“技工贸”路线在与柳传志主导的“贸工技”路线之争的矛盾全面爆发。最终结果是倪光南出局,柳传志带领下的联想全面转向的了“贸工技”路线。
近年来,随着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战、华为被禁事件的爆发,卡脖子的“芯片”备受全民关注。而早年放弃了“技工贸”,走“贸工技”路线的联想则成了众多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很多网友认为,如果当初联想坚持走倪光南主张的“技工贸”路线,很可能早就做出了自己的核心处理器,联想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英特尔”,再不济也至少也能够有助于提升在核心芯片上的自主可控能力。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当时联想的体量有限,利润也有限,难以承载在芯片研发上的持续的巨额投入。
虽然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但从全球来看,销量有限。直到2013年,联想电脑的销量才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如
果当时就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到研发芯片上,而不是先利用成本及制造上的优势占领市场,也就没有今天联想在PC市场的地位。
更何况当时在PC市场还有英特尔、IBM等众多强大的处理器厂商,如果联想因为自研处理器,被国外断供,那么联想可能当时就走向了没落,没有机会发展壮大。
当然,以上的种种都只是“事后诸葛亮”的假设。没有人能够断定当时联想研发芯片就一定会成功或者失败,因为这当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的联想,在通过“贸工技”路线发展壮大之后,重新开始发力“核心技术”,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