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的经典电影是哪一部呢?
如果是遇到特别喜欢的电影,真的是看无数遍也不会觉得腻。
这不,前两天我第 925 次重温了《 阿甘正传 》。
看完之后,习惯性地翻了翻网友们对电影的讨论。
结果在看的评论的时候,突然刷到了一张动图。
等下!原来在拍开头那场经典的羽毛戏的时候,汤姆布鲁斯的旁边一直蹲了个小绿人吗?
抱着求真务实的心态,立马就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自己完全被这个网友耍了。
虽然用小绿人,确实可以做到截图里的效果。但是,在电影的开头,羽毛可是从天上飞下来的。
其实,整片羽毛从头到尾都是假的,都是用动画制做的。是用真羽毛模拟路径,然后利用后期一帧一帧地抠出来。
实际上,不仅仅是开头这一段,《 阿甘正传 》可以说是一部被优秀剧情抢了风头的特效大片,这里头还隐藏着各种有趣的拍摄手法。
相信谁也忘不了阿甘在 1994 和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等总统会面的场景,而这也是 CG 的功劳。
但其实是把阿甘的人像,和一段历史影像进行了处理合并。
再比如阿甘在华盛顿发表演讲这一段,如果想要达到下面这个规模,那高低得到周杰伦演唱会的级别了。
那请不到周杰伦,还能怎么实现这个效果呢?
答案就是:串场。
比如我们花钱请了个群演 Jack ,那他会同时出现在水池左边,又出现在了水池右边。
其实,演讲从头到尾只有那么一小撮人。
让他们站在水池的不同地方,然后用固定机位拍下画面。
最后,把这些画面和原版进行合成,就用几十个人,模拟出万人演唱会的效果啦。
很多我们觉得很普通的画面,其实背后的拍摄现场都很出人意料。
比如电影里,和阿甘一起参加战争,最后被炮弹炸伤,截肢了的中尉。
第一次看的时候,小辣椒一直在找他藏在裤管里的腿去哪里了。
但其实他只是穿了双蓝色的袜子。
包括推动剧情高潮的那场经典追车镜头。
如果真的要车在人屁股后面追的话,万一不小心跌一跤,很可能下一秒的镜头,汤姆汉克斯就得出现在车底了。
所以,其实这两段画面也是后期合成的。
固定镜头之后,分别拍摄人和车的画面。
只要控制好人和车在相同的地方转向,就能把两段画面完美融合了。
靠着这些巧妙的后期处理,《 阿甘正传 》一举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一边佩服,一边又在好奇。
那如果在没有特效或者合成技术的年代,那些老电影里的画面要怎么实现呢?
时间再往前推 60 年,这部 1933 年上映的《 隐形人 》,又是怎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透明的呢?
放到现在,大家肯定都能瞬间想出实现方法。
放个小绿人进去,再后期把绿色部分从画面里扣掉就好了。
后来翻拍的《 隐形人 》,也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完全可行的。
但一名来自 1933 年的导演,要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其实类似这种让一部分拍摄画面消失的手法,早在二十世纪,还是胶卷电影时代的时候,就已经被大量运用了。
不过,最早的时候,还不叫绿幕,而被叫做:遮罩。
就比如这个,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的头取了下来,放在了桌子上。
其实,放大看仔细看的话,我们还是很容易看出马脚的。
下面这一张图,明显看到魔术师的肩膀都被弄黑了一小块。
其实,那个黑色就是让头消失的秘密。
甚至不需要穿什么绿色的衣服,只需要在摄像机上动一点手脚。
把需要消失的部分,用黑色的东西遮住。
先把一块玻璃板涂黑,然后遮住一部分镜头。
这样就能让被遮住的部分,消失在黑色背景里。
说实话,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但是却非常好用。
完成把头放在桌子上这种 “ 大变活人 ” 的效果,手法就和《 阿甘正传 》里阿甘躲车差不多,算是一种早期的合成技术。
只要在拍完一段画面之后,再把胶卷倒回。用玻璃板挡住另一部分之后,再次进行拍摄。
这样,经过多次曝光之后,多个画面就能呈现在同一段胶卷上了,这也是属于胶卷时代的后期合成技术。
多次曝光效果▼
后来,这种在荧幕上玩消失的手法,更是被导演詹姆斯威尔玩到了极致。
他在 1933 年拍摄的《 隐形人 》,第一次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完全透明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
他让演员全身都穿上黑色的天鹅绒紧身衣,在一个纯黑的场景里拍摄一条影片。
这样胶卷冲洗之后,这个纯黑的人就会从画面上 “ 隐形 ” 了。
所以,当演员往脸上扑白色粉末的时候,他的脸部轮廓就又能显现出来了。
咱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绿幕,就是从詹姆斯威廉这项 “ 黑幕 ” 技术中诞生的。
我们会发现,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为了完成一个效果,从导演们疯狂转动的脑袋里,诞生了各种奇妙的手法。
像《 卓别林 》里非常经典的贴图遮罩。在摄像机前面搭建一个场景,然后遮挡住摄像机的一角,就能把两个场景拼接在一起。
又比如效果非常震撼的 “ 舒夫坦合成法”,第一次使用在《 大都会 》里,就惊艳了全世界。
火车在巨大的楼层中穿行,非常有末世的科幻感。
那穿行的火车,到底是怎么塞进层层叠叠的楼层中去的呢?
其实呢,观众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现场场景。
因为摄像机拍的根本不是实物,而是,一直在对着一面镜子。
通过拍摄镜子里反射的画面,这个时候,只要调整物体到镜子的距离,就能达到大小不同的效果。
这种效果比《 卓别林 》里的遮罩强的地方在于,因为镜子反射的是真实的场景,所以会有物体景深,显得更加真实。
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技术实现的效果,甚至像导演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
在现在成熟的 CG 技术面前,就是班门弄斧。
然而,在 CG 技术诞生早期,很多传统技术,还是可以通过人工的细致,战胜当时的电脑技术。
1907 年,诺曼道恩在拍摄《 加州生活 》的时候,突发奇想,在一块玻璃板上画出了场景。
然后,把这块玻璃板挡在镜头前,无意中发现场景和演员的融合效果意外地很好。
这就是,最经典的后期手法:绘景技术。
自此之后,在那个没有 CG 特效的年代,绘景技术就扛起来了科幻电影的大旗,帮制作团队省了大量的场景搭建的费用。
《绿野仙踪》翡翠城 ▼
后来,就算是已经有了 CG 特效的年代,因为 CG 技术还不够成熟,为了达到极致和真实的震撼效果,很多电影会选择抛弃现代,返璞归真。
《 星球大战 》就是这样把绘景技术推向了一个巅峰。
《 星球大战 》前传三部曲的场景搭建基本上都选择了绘景技术,工业光魔为电影纯手绘了大量的宇宙场景。
包括场景里的牵引光束,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当然,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CG 效果不断精进,为电影制作团队省去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科技进步给电影行业带来的福音,把人类脑内幻想的世界,在荧幕上塑造成一帧一帧的极致画面。
而这也就是,科技存在的意义。
让人们大脑里的无限想象,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