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固态电池,迎来技术新突破。
只需要10分钟,就可充满电。
并且在充放电循环6000次后,电池有效容量还有80%,优于市场上任何一款软包电池。
这项新的技术来自哈佛,全华班团队打造,论文已经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上。
什么样的固态电池
当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多为石墨材料,优点是工艺成熟,运用广泛,但缺点是理论比容量不高,为372mAh/g,商业化后大概会更低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锂离子电池,特别是液态锂离子电池想要增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往往有个上限。
因此,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一直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终极形态,是当下行业发展的方向。
而固态电池一大热门负极材料就是锂,理论比容量高达3860mAh/g,并且拥有最低的电化学势(-3.04V),能更有效吸收和释放电子,也能对应更广泛的正极材料。
另一种负极材料硅,虽然能量比容量更高(4200mAh/g),但在充放电中会产生剧烈体积变化,容易导致电池失效。
但使用锂电子作为负极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锂枝晶,也是电池短路失效、热失控等严重后果的元凶。
虽然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对于锂枝晶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各类固态电解质的抑制效果不一,什么样的固态电解质是最优解现在也没个定论。
并且,使用什么样的固态电解质也是目前固态电池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对此,该论文的哈佛团队使用了一种独特方式:在锂金属负极上,增加一层由微米级硅元素(Si)和石墨(G)形成的复合材料的保护层,由此诞生了性能更优的固态电池。
团队使用镍钴锰(NMC83),以及SiG复合材料保护的锂金属制作了一个固态电池包,尺寸为28X35平方毫米,远远大于一般实验室使用的纽扣电池的大小(约10倍-20倍)。
在25MPa的工作压力下,该固态电池在5C的充电和放电倍率下循环,初始容量为125mAh/g。
如图所示,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2%,3000次循环后为88%,6000次循环后仍然为80%,这个表现优于市场上其他的软包电池。
并且,在不考虑压力夹具的情况下,该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18Wh/kg,超过当下主流大部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并且论文作者表示,未来还能通过减小隔板厚度、降低工作压力以及增加阴极负载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
以上这些数据已经充分证明了该SiG复合材料加入后,固态电池包具有的高性能。
实际上,在固态电池中植入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提升固态电池的性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为什么这样的SiG材料就能实现性能突破?
材料关键:微米级硅颗粒
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过程,就是电池阳极反复得到和失去锂离子的过程(或者说嵌入和脱嵌)。
也就是说,如何在电池阳极快速、均匀、稳定地镀上或剥离锂,是该电池能否商业化的关键。
该团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负极锂上增加由微米尺寸的硅构成的复合材料,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论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谱(EDS)等技术发现,在电池循环过程中,锂离子只和浅层的硅发生反应:
同时硅颗粒的外形没有明显变化:
这意味着微米级的硅颗粒并不会由于硅化反应膨胀,锂化反应得到抑制;同时也不会提供有利于锂枝晶生长的环境,或者说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并且,在这种材料中,硅-石墨层提供了一种活跃的3D支架,颗粒之间的空隙区域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能有效提高电极容量,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总体容量。
论文作者使用硫化电解质,和由SiG复合材料保护的锂金属制造的固态电池,放电容量达到5600mAh/G,比理论容量4200mAh/G高出很多。
并且,也由于锂离子的电镀和剥离可以在平坦的硅表面上快速发生,电池只需要约10分钟就可充满电。
另外,论文中还对材料的锂化反应提出了一种新的衡量标准:每单位有效模量(Keff)的锂化组成(lithiation composition per Kcrit)。
论文中指出,每一种材料都有一个相应的临界模量,超过这个模量,锂化反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因此在固态电池的材料选择中,可以选择临界模量更低的那种。
作者分析了59524种材料条目,发现除了硅以外,银和镁合金也是具有前景的负极材料。
论文作者简介
本文团队为全华班,五位作者均来自哈佛大学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Li Xin实验室。
其中Ye Luhan和Lu Yang对本文作出同等贡献。
Ye Luhan在2022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固态电池、锂金属阳极、电化学等。
Lu Yang同样在202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 Degree),在这期间还担任助理研究员。
Lu Yang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就读,分别是电气工程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第三位作者Wang Yichao,201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后直博哈佛,在2022年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的助理研究员。
第四位作者Li Jianyuan是Li Xin实验室的访问学者。
本文的通讯作者,Li Xin,目前是哈佛材料科学专业副教授,同时是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Li Xin在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专业,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还在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当过博士后研究员。
2015年Li Xin加入哈佛,后建立Li Xin实验室,之前曾开发出一款寿命周期达1万次、3分钟可充满电的固态电池。
不仅在学术研究等方面拥有成绩,2021年,Li Xin还和本文作者之一Ye Luhan等人共同创建Adden Energy,专注将实验室结果推进量产落地。
目前,Ye Luhan是Adden Energy的CTO,Lu Yang是Adden Energy的聚合物与电池科学家。
上述的SiG材料技术也授权给了Adden Energy,推进该技术的量产落地。据Li Xin透露,公司已经扩大该技术的规模,能够制造出智能手机大小的软包电池。
对于这项新的技术突破,有网友表示非常不错。他认为这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电池的续航里程没有那么重要,充电时间才是关键。
不过也有网友指出,如此短的充电时间则意味着更高的充电功率。
比如要在5分钟内要让容量100kWh的电池充满电,需要1.2MW的充电功率,还不包括电路损耗,当前的充电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拥有光伏装置的慢充站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你认为这项技术如何?未来能够改变动力电池的行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