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这是一种生活在缅甸溪流中的小鱼,身体呈半透明状态。
照片上看不出它的大小,但实际上,它成年后的体长只有10-13.5毫米,放在手上,也就大拇指这么宽!
这种鱼的学名叫做“Danionella cerebrum”,俗称小脑丹鳉,成年鱼的脑体积仅有0.6立方毫米,因此它也是迄今为止已知脊椎动物中脑最小的动物。
然而,迷你的身体里,却蕴藏着大能量!
近日,一项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小脑丹鳉能发出比大象还响的声音,超过140分贝。
140分贝,在动物界算什么水平?
据统计,世界上最“吵”动物是抹香鲸,高达230分贝,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蓝鲸,则是188分贝。
想象一下蓝鲸和抹香鲸的体型,再看看小脑丹鳉的迷你身材,如此一比较,瞬间就会觉得,小脑丹鳉真的是有点“东西”在身上的。
再来看看大象103分贝的声音,远远低于小脑丹鳉发出的140分贝。
人类听到这样的声音,肯定是吃不消的,超过100分贝,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140分贝,是会导致鼓膜破裂的!
最重要的是,这么响的声音,小鱼可以连续发出。
科学家用摄像机记录了小鱼的运动和声音,视频中可以听到连续的、类似电钻兹滋滋的声音。
平均12毫米的身体,如何发出140分贝的声音?
众所周知,哺乳动物发声靠声带,鸟类发声靠鸣管,而小脑丹鳉的发声装置不在头部,在腹部,原理类似于“打鼓”。
鼓是体内的鱼鳔,而鼓槌是腹部的2根软骨,一左一右分布。
整个发声过程由三方联合完成,包括抗疲劳的肌肉、肋骨和软骨。
肌肉收缩牵引肋骨,和肋骨相连的软骨就会被拉向鱼鳔的反方向,等肌肉放松后,软骨快速落下,击打鱼鳔,就能发出声音。
研究人员认为,小脑丹鳉的发声装置非常高效,而且牵引的肌肉不容易疲劳,两边肌肉可以通过单边轮流击打,以达到连续响亮发声目的!
虽然,科学家已经弄清楚了小鱼的发声原理,但对于“为什么要发出这么响的声音”,仍然是个谜!
起初,研究人员认为,小脑丹鳉发声是为了定位或寻找彼此的,因为它们生活在非常浑浊的水域中。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这些小鱼,只有雄性会发出这么响亮的声音,于是推断,发声可能和繁殖有关,声音越大,越容易吸引雌性,于此同时还有震慑其它雄性的作用。
因为在实验中,一个水族箱里有8条雄性小脑丹鳉,但发出声音的只有3条,这3条小脑丹鳉可能正在警告其它雄性,:最好保持安静!
“打鼓“鱼,让佛罗里达州社区居民失眠3年
在鱼类中,击打鱼鳔发出声音的,不止小脑丹鳉一种。
还有一种打鼓鱼叫多须石首鱼(Black drum),它发出的神秘低频音,是佛罗里达州某些居民长达3年的痛。
据报道,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一个社区的居民,近年来一直抱怨:总能听到一种低沉的声音,有时候还伴随着轻微的震动,这种间歇性的噪音已经持续3年了(2021年开始出现的)。
其实,每个人对低频噪音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怎么都听不到,但有的人总能捕捉到这些恼人的噪音。
长此以往,对这些人是非常残酷的,轻则失眠头痛,重则神经衰弱,诱发精神疾病。
居民雷诺兹就是其一:“我是2021年搬来这里的,从那以后,我就被噪音困扰着。每天晚上我都能感觉到枕头在震动,我4岁的儿子也总被噪音吓醒,不得不和我们一起睡!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噪音越来越大声了,2022年的噪音就比2021年的大!”
噪音出现后,人们讨论过噪音的来源,但一直都找不到。
实在受不了,于是在2024年初,居民筹集了2500美元,聘请调查团队来寻找噪音来源。
结合过往案例,调查团队将设备放在了水下,根据2个多月记录,调查团队表示,噪音来源最有可能就是多须石首鱼,水下测得的声音强度是165分贝。
多须石首鱼在交配时,会发出100-500赫兹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通过击打鱼鳔发出的,俗称“黑鼓鱼”,和开头提到的小脑丹鳉一样。
在繁殖季节,大量多须石首鱼同时“击鼓”,产生的声音穿透力极强,距离水域几英里的居民,也能清晰感受到!
最后
总的来说,大自然动物的力量,不能用体型大小来衡量。
12毫米的小脑丹鳉,创造了140分贝的声音,而4厘米的嘎巴虾,打个响指,能发出218分贝的声音。
值得庆幸的是,小脑丹鳉生活在缅甸野外的溪流中,没有像多须石首鱼一样,对人们造成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