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促织儿,王彦章,一根须短一根长。只固全胜三十六,人总呼为王铁枪。休烦恼,莫悲伤,世间万物有无常。昨宵忽值严霜降,好似南柯梦一场。”
此词名《鹧鸪天·瘗促织》,是大名鼎鼎的“济颠和尚”为心爱的蟋蟀所作。南宋高僧济公玩世不恭,举止似痴若狂,对金石玩物很感兴趣,把一只善于格斗的蟋蟀命名为王彦章。
王彦章本是五代十国时的名将,时人谓之“王铁枪”。英勇的“王彦章”蟋蟀在降霜的寒夜里死去,济公悲痛欲绝,不但将其火化,骨灰撒到山岗,还写词纪念。
促织,蟋蟀的别名之一。此则关于蟋蟀的佚事并非附会传言,而是记录于一部古代昆虫学典籍里。
此书作者权倾朝野,爱好金石书画,痴于蟋蟀研究,不想歪打正着写出流传后世的佳作。
西湖豪宅斗蟀乐
杭州西湖边靠宝石山处,有一座海拔不到200米的山——葛岭。相传晋朝道士兼科学家葛洪在此炼丹,为民治病,百姓感其恩德,除了将他所居之山称为葛岭,还建“葛仙祠”以作纪念。
南宋度宗年间,宰相贾似道将葛仙祠改为相府。府里雕梁画栋,奢华至极。此时正值蒙古入侵,国势日衰。贾宰相躲在相府,少理政事,成天与一帮美艳的姬妾斗蟋蟀。
贾似道(网络图)
其实,贾似道年轻时还是想有一番作为。作为抗金名将贾涉之子,贾似道凭着家势和个人努力,官场青云直上,1254年升为知枢密院事,后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宋理宗称他为“师臣”,百官称他为“周公”。
初登相位时,主持推行了打算法、公田法等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让武将因势力被削弱而产生不满,地主们因利益受损而对其产生怨恨。
1259年,贾似道被迫组织军队驰援鄂州(今湖北境内),兵败向蒙古乞和,声称“大捷”,依靠虚构的战功沽名钓誉度过一劫。后来,襄阳城被困,又躲在葛岭隐匿。
蒙古虎视眈眈,中原迟早不保;早年振兴朝纲举措的失败,树敌不少。内有朝臣掣肘,外有强敌入侵,眼见自己内外受困,只能耽于蟋蟀为乐。
其实,对蟋蟀的研究可上溯到春秋时期。蟋蟀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后世典籍所载则有促织、蛐蛐等十多种名字。
斗蟋蟀之风始于唐玄宗,到南宋中期达到极盛。上至宰相,下至平民,甚至和尚、道士都乐于此道,文章开头所提的济颠和尚就是最好的明证。
与许多痴蟀人不同的是,贾似道把玩蟋蟀此爱好当作一项工作来做,怀着研究的心态,或扒着石缝、抠着泥垢找蟋蟀,或仔细观察蟋蟀的身体特征,或研读古生物学中的相关内容,或记录蟋蟀生活的点滴细节……
宋代儿童斗蟋蟀(网络图)
昆虫专著传后世
玩玩写写,写写玩玩,贾宰相花几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名为《促织经》的蟋蟀学专著。
此书分上下两卷,一万四千多字,从赋、形、色等七方面来论述蟋蟀,类别下设若干小目。
《促织经》首次系统而科学地总结了有关蟋蟀遴选、决斗及饲养的相关经验,为研究古代生物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遴选方面,贾似道认为可从生态环境、形体颜色等入手,比如好蟋蟀的外形要具备“四像”:“钳像蜈蚣钳,嘴像狮子嘴,头像蜻蜓头,腿像蚱蜢腿”(《观促织形象》)。
蟋蟀决斗经验分享是此书的重点。在《斗法八条》中,贾似道认为“比头比项比身材,若大分毫便拆开”,同时指出“长不斗阔、黑不斗黄”等八条原则。
在蟋蟀饲养部分,贾似道阐述了蟋蟀病治疗的方法,而所记录关于交配习性部分,前人未有涉及。
作为世界上首部研究蟋蟀的昆虫学专著,贾氏《促织经》颇受后人重视。
《宋史·艺文略补》收录部分内容;元代《说郛》(陶宗仪著)、《促织志》(明代袁宏道和刘侗著)、《陆疏广要》(明代毛晋著)等著作中多次引用此书。明代浙江嘉兴人周履靖对贾氏《促织经》中的小失误进行修订,编成万历本《促织经》,现在所见的多为此版本。
贾氏《促织经》开创后世理论研究蟋蟀的先河。明清以来,研究蟋蟀的专著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明代袁宏道《促织志》、清代方旭《促织谱》、民国李文翀《蟋蟀谱》等。1
98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蟋蟀新谱》(关良、之骏编),其主要部分仍以贾氏《促织经》为基础。
后记
话说贾似道完成《促织经》不久,襄阳失守。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兵,他以宰相身份率精兵十三万迎战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县东北的江中),惨败后乘孤船逃到扬州。
如此战局,震惊朝野,连度宗皇帝都没法包庇。贾似道遂被贬官发配循州,途中为押解官郑虎臣所杀。
贾似道身为宰相,不思进取反而骄奢淫逸,沉迷蟋蟀而误国。因此,他与秦桧等同列《宋史》的“奸臣传”部分实在不冤。
由于他劣迹昭著,所写的《悦生别录》、《奇奇集》等几十部著作先后失传,唯有贾氏《促织经》因体例较佳、文笔优美、影响颇大,且世代斗蟋蟀成风等原因流传至今。
这可能也是“奸相”始料未及的。
斗蟋蟀(网络图)
————————————————————————————————
瘗(yì),埋葬。
【参考文献】
1、梦秋编著《中国蟋蟀鉴赏指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
2、论文《促织经: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的昆虫学专著》,作者周琦。
3、贾似道撰、民国夷门广牍版《促织经》,艺文印书馆印行。